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港臺地區也譯為證據醫學)的概念,最先出現於20世紀90年代初的美國,此後,循證醫學的浪潮席卷了整個醫學界與全世界。英國 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把循證醫學比作臨床科學的人類基因組計劃。美國《紐約時報》則將循征醫學稱為震蕩與影響世界的偉大思想之一。

說起循證醫學,就不能不提起循證醫學的三位創始人:科克倫、費恩斯坦和薩克特。



第一位循證醫學的創始人科克倫(Archiebald L. Cochrane,1909~1988),是英國的內科醫生和流行病學家。他在1972年發表的世界醫學名著《療效與效率》(Effectiveness & Efficiency)中記載了數則意味深長的親歷趣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作為軍醫在英國軍隊中從軍服務,但不久便被德軍俘虜,後來在戰俘營中從 事醫療工作。當時戰俘營裏正流行白喉,而藥品又極其缺乏。起初,他估計戰俘營將會因白喉流行造成數百人的死亡,但結果卻僅有4人因此喪命,而且,其中3人 還有槍傷。這件事促使他註意到人所具有的自然康復能力是十分強大的,並由此對醫療的有效性產生了懷疑。正是為了消除這種懷疑,他開始倡導並實施臨床隨機比 較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臨床隨機比較試驗現已成為循證醫學的重要方法之一。

另一則趣事也發生在當時的戰俘營。一位哭泣叫喊不停的蘇聯戰俘,經他檢查後被診斷為胸膜炎。一開始他認為是胸膜炎的疼痛引起了士兵的哭叫,但是,戰俘 營中連一粒止痛片也沒有,在絕望中,科克倫本能地坐到了患者的床上,把士兵抱在自己的懷裏。於是,奇跡發生了:士兵立刻停止了喊叫!就這樣,直至數小時後 平靜地死去。最後,他認為這個患者不是因為身體上的痛苦而哭叫,而是在於孤獨而起的精神上的痛苦。由此,他又開始思考正確與適合的醫療服務,其內容將包括 什麽?藥物治療難道能夠解決具有思想與情感的人的所有疾病?

1993 年在英國成立了一個國際性的非贏利性的循證醫學學術團體,這就是科克倫協作網(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為了紀念循證醫學思想的先驅、已故的科克倫,協作網決定以他的名字命名該團體。科克倫協作網的實體包括科克倫中心、協作評價組、方法學組、領域和網絡組。目前已在全世界建立了包括中國在內的14個科克倫中心。

科克倫協作網遵循科克倫說過的三句名言。

第一句話是“有效的治療全部免費”(all effective treatment must be free)。現行的英國國民健康保險制度(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始於1948年,也是世界上發達國家的國民健康保險制度的樣板。“治療全部免費”(all treatment must be free),是一句政治口號。針對“治療全部免費”,科克倫卻說“有效的治療全部免費”,也就是——只限於有效的治療,才是免費的。這句話反映了他如何更 有效地使用有限的醫療資源的思想。科克倫認為,資金如被用於無效的醫療活動就等於浪費;而且,這種浪費在客觀上還降低了國民健康保險事業的效率,最後損害 國民的身體健康。那麽,怎樣才能證明治療是“有效”的呢?

第二句話是“隨機化臨床試驗是重要的”。要證明哪種治療是有效的,就要進行臨床試驗。在臨床試驗中只有運用隨機化分組,才能避免分組時產生的選擇性偏 差(selection bias),才能使對照組與試驗組之間的背景因素保持平衡,最後才能進行正確的比較,得出確切的評價。隨機不等於隨便,隨機化是一種數學的概念與方法。如 為了區分治療組與對照組,可用拋硬幣以硬幣落下來的兩個面決定分組,這是一種最簡單的隨機化方法。當然,醫生絕對不會當著病人的面來拋硬幣,他們會用其它 方法,如查隨機數目表等在暗地裏“拋硬幣”。1948年,英國在世界上第一個實施了臨床隨機比較試驗,那次試驗肯定了鏈黴素治療肺結核的療效,從此譜寫了 人類治療肺結核的新篇章。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隨機化比較試驗正是英國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哲學思想——經驗主義與懷疑論的反映。

第三句話是“所有隨機比較試驗要定期及時地予以整理與歸納,並接受專家們的評估”。循證醫學的實施過程有三個環節:即科學證據(evidence)的 制作、傳播與使用。進行隨機比較試驗是為制作證據。但各種隨機比較試驗,由於有多種因素的影響,既會有質量較高的,也會有質量較差的,有時甚至還會有結論 互相矛盾的。對於這些,一般的證據使用者(如臨床醫生、藥師、醫藥衛生管理者和患者等)是沒有能力評判的。循證醫學要求將確切的證據及時地傳播給使用者, 因此,這第三句話的實質是講證據的傳播,其內容包括:①所有的隨機比較試驗,所以是全面的證據;②經過專業人員的整理與歸納,所以是簡單明了、容易接受的 證據;③按規則定期進行整理與歸納,所以是及時的證據;④接受專家們的評估並對可信度予於適當的分級,所以是確切的證據。



第二位循證醫學的創始人費恩斯坦(Alvan R.Feinstein,1925~),是美國耶魯大學的內科學與流行病學教授,也是現代的臨床流行病學(clinical epidemiology)的開山祖之一。循證醫學當然不是無本之木,就實質而言,其方法與內容即來源於臨床流行病學。費恩斯坦在美國的《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雜誌(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上,以“臨床生物統計學”(Clinical Biostatistics)為題,從1970年到1981年的11年間,共發表了57篇的連載論文,他的論文將數理統計學與邏輯學導入到臨床流行病學,系統地構建了臨床流行病學的體系,被認為富含極其敏銳的洞察能力,因此為醫學界所推崇。

費恩斯坦的主要著作有:1967年出版的《臨床評價》(Clinical Judgement),1985年出版的《臨床流行病學》(Clinical Epidemiology)等,均是在發達國家備受好評的名著。接觸過費恩斯坦和讀過他的論文或著作的人,都承認他非常聰明,思想銳利深刻。其銳利深刻的 程度以致一般的人難以跟隨上他的思想鋒芒。但許多人又覺得他的思想缺乏廣度,原因據說是因為他太聰明與深刻了。費恩斯坦是一位嚴謹的學者,他對自己導入了 深奧的數理統計學與邏輯學的摯愛的臨床流行病學,總是抱著一種“懂的人自然會懂”的態度,他從不作出哪怕是片言只語的淺顯的說明與解釋。換言之,他不擅長 或不願意用通俗的語言來推銷他的臨床流行病學。這就使得普通的人認為他孤傲與冷淡,對他只能敬而遠之。



第三位循證醫學的創始人薩科特(David L.Sackett,1934~),也是美國人,他曾經以腎臟病和高血壓為研究課題,先在實驗室中進行研究,後來又進行臨床研究,最後轉向臨床流行病學的 研究。20世紀80年代初,他任教於加拿大的麥克瑪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在該大學的醫學中心,他組織了一批臨床流行病學專家率先對住院醫師舉辦了臨床流行病學原理與方法的培訓,取得了良好效果。 1995年,薩科特轉到英國的牛津大學任教授,這讓他獲得了更大的活動空間。1997年他主編的《循證醫學》(Sackett DL,et al(eds):Evidence-based medicine;how to practice and to teach,Churchill Livingstone,London,1997.)一書更是被譯為多種文字,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地閱讀。

第一位循證醫學創始人科克倫已經去世。這第三位創始人薩科特與第二位創始人費恩斯坦不同:他性格溫和,待人親切,因此不管到哪裏,他都是很得人緣。他 還富有組織能力,又頗務實,所以是一位天生的組織者與領導人。可以這樣說:正是由於薩科特,才讓內容艱深、一般人難以理解的臨床流行病學,成功地穿上了循 證醫學這件漂亮的外衣,在全世界得到了推廣。

1991年在薩科特的發動下,由美國內科醫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ACP)編輯出版的《美國內科學年鑒》(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雜誌社,又增加出版了一本名為《美國內科醫師學會雜誌俱樂部》(ACP Journal Club)的雜誌。該雜誌刊載的是一種二次性文獻的摘錄(所以冠名為雜誌俱樂部),對國際上著名的30余家醫學雜誌上發表的內科臨床研究論文,由專業人員 按照一定的條件進行篩選,以結構性摘要的形式加以歸納,再予以專家評論。這本雜誌的性質,十分符合診務繁忙、沒有時間系統閱讀醫學雜誌的臨床內科醫生的胃 口。既重視證據的制作,也重視證據的傳播,這是循證醫學區別於以往醫學思想的特點。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一詞,正是在該雜誌上,1991年由加拿大的尼特(Gordon H.Guyatt)發表的一篇短文中才首先提出的。

《美國內科醫師學會雜誌俱樂部》創刊後,影響力不斷增強,1995年,文獻摘錄的範圍已從原先的內科發展到臨床各科。也就是在1995年,雜誌最後發 展至由美國內科醫師學會與英國醫學雜誌出版集團(BMJ Publishing Group)共同組織與發行為《循證醫學》雜(Evidence-Based Medicine)。這裏要特別提出的是:從《美國內科醫師學會雜誌俱樂部》到《循證醫學》雜誌,從1991年至1999年,薩科特一直擔任著這兩本雜誌 的主編職務。他的才華、他的學術水平以及他的社會活動能力在此得到了充分展示。循證醫學也是憑籍《美國內科醫師學會雜誌俱樂部》與《循證醫學》雜誌,才得 以率先提出,並以此作為學術交流與傳播的平臺,廣為人知,走向世界。



循證醫學是一種偉大的思想。那麽,它到底偉大在哪裏?這是一般人首先會產生的疑問。

循證醫學的思想和嚴格的方法學為臨床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它提倡的隨機對照試驗及系統評價等對臨床醫療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以心血管疾病為例,20世紀 80年代以來,眾多的臨床試驗報道逐一評價和再評價了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重要心血管疾病的系列藥物,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利多卡因預防急性心 肌梗死後的心律失常。利多卡因是一種具有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的藥物。從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機制推測,心肌梗死患者發生室性心律失常,是導致猝死的重要 危險因素,故以前認為對急性心肌梗死者,需要使用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因此,利多卡因曾是治療該病的常規用藥。然而經臨床隨機對照試驗,證明該藥雖能抑制 急性心肌梗死後心臟傳導系統異常誘發的室性心律失常,卻增加了病人的死亡率。換言之,使用利多卡因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有害無益的。循證醫學的實踐顛覆了 許多諸如此類的醫學界以往認為正確的治療方法,開啟了人類審視自身醫療活動的新視角。

循證醫學對於各國政府的醫藥衛生管理部門,制定政策法規也具有指導意義和參考價值。運用循證醫學的方法,有助於制定出一個切合自己國情的、科學合理的 健康保險基本藥物目錄,從而提高國民健康保險制度決策的效率。這也正是科克倫講的那句名言“有效的治療全部免費”的意蘊所在。

正如前面已述的,循證醫學的實踐不外於科學證據的制作、傳播與使用。在界定證據的使用者範圍時,循證醫學認為廣大的患者與醫生和藥師等專業人員一樣重 要,他們也是證據的主要使用者。世界各國所有接受各種健康保險服務事業的廣大消費者,均有權利使用經過專業人員整理歸納而簡明易懂的、以及經過專家評估而 確切的證據,來維護自己的健康,並節約開支。

從科克倫把哭泣的蘇聯士兵抱在懷裏開始,循證醫學就註定不僅僅是一種醫學方法,它同時也是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慈愛思想。這一震蕩醫學界、影響全世界的 人類智慧與愛的花朵,是在科克倫、費恩斯坦和薩克特三位園丁的辛勤圃育下,從臨床流病學之本上抽發新枝,茁壯成長,絢麗開放,流芳世界.

【參考資源】
本文摘自网络,有待证实,仅供参考。